查看原文
其他

刘晨亮:叩开罗布泊“宝藏”之门

求真务实的 中南大学 2023-08-28


“论文不是单纯的落笔成章,把方法用在实际的工业现场,真正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效率,才是研究的真正价值。”


科研路上,以“实”为先

中南大学2022年中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

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0级博士生刘晨亮

始终以流程工业实际需求为指导方向

深入实地考察

强调用研究成果发挥实际效益

是倡导与践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南科研人



“实”字当先

以实事获实效

2020年,刚刚步入博士生涯的刘晨亮肩上扛起了一份“重担”——导师王雅琳教授指定其作为学生负责人参与“盐湖化工产业集聚区域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刘晨亮认为,“这是一个契机,更是一个挑战。”


刘晨亮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盐湖


农村出身的刘晨亮,从庄稼田里走来,深知钾肥是保证粮食稳定生产供应的决定性资源,对我国钾肥自有产量严重不足,长期依赖进口的不利状况深感忧虑。“如果我们自己能生产这种化肥,不依靠国外的进口,对于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生产增效都有很大帮助。”把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作为风向标,刘晨亮就这样确定了奔跑的方向。


“有些东西,不在现场是不会懂的。”本着对现场实践的重视与敬畏,刘晨亮与课题组的师弟师妹们来到了新疆罗布泊浮选厂,共同进行氯化钾浮选的工业试验调试,历时半年在罗布泊工业试验现场12小时轮换值班。


一开始“外来人”的身份阻碍了与现场工人的沟通协作,他们就一样身着厚重的工作服,在高温下用专业部署与躬行实践赢得信服;匮乏的电力资源难以保障现场供电,他们就从哈密带上设备,绝不拖慢任务进度;持续七天的沙尘暴让PM2.5数值飙升,他们的现场作业并没有因此中止,“十米以内看不清路,那就凭着记忆去工厂。”就这样,刘晨亮和课题组的同学们一点点融入了工人当中。


刘晨亮在新疆罗布泊工业现场


在交流中,刘晨亮了解到有许多年事已高的工人仍旧在从事着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年轻人很少愿意来条件艰苦的沙漠工作,后备人力资源是个大问题。”这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通过自动化手段协助生产、实现工业现场过程的控制和优化的必要性。


罗布泊之行中的艰苦不言而喻,但回忆里也不乏“甜”的部分。罗布泊物资紧缺,水果蔬菜每隔两三天从哈密市跨越数百公里运来,刘晨亮与团队成员就喜欢饭后到超市寻觅新进的水果,并戏称之为“快乐源泉”。晚间开会整理完当天的经验,他们也会一同去健身房锻炼,因为“健康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一年的工作接近尾声,与钾纠缠许久的刘晨亮在经历茫茫戈壁滩苦心志劳筋骨的历练后,终于初步实现了钾盐浮选生产关键参数在线智能感知与全流程协同优化控制关键技术。相对于人工调整,在线检测关键质量指标更加稳定且高效,减少失误率的同时,让工人们能够更放心更投入地进行高质量产品生产。沉睡的“死亡之海”逐渐被“唤醒”,正在向现代化发展的“幸福之海”转变。


在罗布泊之行以前,刘晨亮便已将实践作为前进的风帆。2019年,他曾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在广西做智能监控项目,研究烧结工况智能识别与质量监测系统。起先,现场的工人对于纯数据整理出来的方法并不放心,但系统多次正确报警逐渐打消了他们的顾虑。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监测系统还能够指导工人操作,让工人不必再到现场车间,解决了疫情无法正常上工的问题。


刘晨亮在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华中赛区作为研究生代表宣誓


“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起作用,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工人的肯定反馈让刘晨亮更加明确了只有做实事才能得实效。2021年,该系统在“兆易创新杯”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但对于刘晨亮来说,这张奖状的分量并不比工人的感谢更重。




积跬步,聚光芒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科研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夜以继日的学习积累。“知识储备达到一定层次,如何整理资料并充分利用是量变达成质变的关键。”


打开电脑桌面,一个罗列着Word文档的朴素文件夹成了最吸睛的存在:刘晨亮习惯将平时在论文中看到的关键词汇与优秀图例分别放进语言积累或画图参考的文档中,并做好分类排序,“当持续地收集整理成为一种习惯,每一次打开回顾,都会带来新的发现。”


刘晨亮在办公桌前


“不切身去体验现场环境、把控损益得失,把精力全奉献在科研工作上,是无法得到成果的。”在罗布泊进行操作指导工作时,刘晨亮最初的安排是安装摄像头来监控现场实时行动,但经过与团队成员的多次现场实操与讨论,他发现仅仅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并不完善。“这是一个流程行业,入口条件会影响到后面的出料状态,所以需要综合考虑结晶器、入水量和操作指导量等多方因素。”凭借着躬行实践这一必胜法宝,刘晨亮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主持多项科研创新项目。


刘晨亮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联合培养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


问题的解决得益于长期的实地操作经验,更离不开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个人的意见不一定准确,一个项目更不可能单独完成,倾听他人的建议、汇聚团队的力量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独木难成林,一人不为众,怀着这种强烈的团队精神与集体责任感,刘晨亮从不吝惜对学弟学妹们的帮助。


学校的办公室是刘晨亮进行课题研究的“饮冰室”,更是他指导学弟妹们学习科研的“金谷园”。无论是论文还是开题报告、毕业设计,刘晨亮总会先耐心的听他们讲一遍行文的思路脉络,再以自己的经验提出可行的建议,往往两到三小时的讨论就能顶得上一个人修改一周的功夫。当被问到指导讨论是否占用了太多时间,刘晨亮严肃道:“这是我们双方共同学习提升的过程,不存在浪费时间,反而是一种节约时间的方式。”


刘晨亮在自动化学院开学典礼上为新生分享经验


在以博士生身份为新生做学习经验交流会时,刘晨亮更是倾囊相授、毫不藏私,“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很多基础问题最需要亲历者的解答,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帮上他们。”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刘晨亮在身体力行做到这一点。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刘晨亮未来的探索方向是将自动化的技术以及智能制造、工业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在实际的流程工业项目中,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协作效率。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为祖国实现繁荣富强,始终是他的前行方向。



号外!号外!

《中南大学报》第631期四版综合副刊

正在征稿中!

详情请见「投稿须知」↓↓↓





往期精彩推荐

何雅筑:这个宝岛女孩不一般!

上岸!上岸!上岸!上岸!

罗奥:“满分哥”的成长答卷


来源 | 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 | 于涛 黄芳淮 易嘉新

图片 | 刘晨亮本人提供

指导老师 | 邓皓迪

编辑 | 尼鲁帕尔

审核 | 邓皓迪 韩艳 李浩鸣



为求真务实的刘晨亮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